政策措施迅速投入戰"疫" 中國經濟繼續展現超強韌性
近日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在我國發生和蔓延,引發關注。如何看待此次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宏觀政策該如何應對?就上述問題,《金融時報》記者采訪了業內專家。專家普遍認為,此次疫情將對2020年一季度經濟產生一定影響,但從全年及后期來看,疫情不會影響中國經濟長期企穩的趨勢?紤]到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生產經營困難以及宏觀經濟穩增長壓力,建議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
疫情對全年經濟影響總體可控
判斷本次疫情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多數專家及機構人士主要參考2003年SARS疫情。在SARS疫情高峰期,當季GDP增速較前一季度下降2個百分點,降幅接近20%。專家認為,本次疫情對于中國經濟長期運行的影響要比2003年SARS疫情影響小,對于全年經濟影響總體可控,不會扭轉宏觀經濟企穩的根本態勢。
一方面,當前中國國內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環境都較2003年發生較大變化。中國民生銀行(5.910,0.05,0.85%)首席研究員溫彬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2003年全球經濟周期處于擴張周期,目前全球經濟則處于低速增長階段。同時,中國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增長動力與2003年相比也都發生了較大變化,綜合國力增強,對于短期沖擊的吸收能力明顯提高。
另一方面,當前我國治理能力、公共衛生應對機制更為成熟。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發生后,中國政府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阻止疫情蔓延,成效明顯。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短期內疫情會對消費需求、交通運輸特別是旅游業等帶來一定抑制作用,但對經濟增速的下拉幅度或小于2003年SARS疫情對經濟增速的下拉幅度。與2003年SARS疫情并未改變當時經濟上行周期類似,本次疫情也不會對今年宏觀經濟企穩態勢帶來重大影響。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表示,此次疫情不會扭轉經濟中長期運行態勢,中國經濟中長期走勢仍將受自身經濟周期及結構變化影響。目前來看,如果疫情能夠在一季度逐漸得到控制,二季度之后中國經濟運行有望回歸正常水平。
針對性措施迅速落地
1月下旬開始,各部門就出臺相應措施,為受困企業保駕護航?傮w來看,一方面,金融監管部門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加大信貸支持力度,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另一方面,財政部等部門出臺減免稅費、財政貼息等政策,降低企業負擔。
2月1日,央行、銀保監會等五部門聯合發文,從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加大貨幣信貸支持力度、維護金融市場平穩有序運行等方面提出了30條金融支持措施。此后,央行動作頻頻。在2月3日創紀錄單日公開市場操作投放1.2萬億元之后,2月4日繼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逆回購投放資金5000億元,兩日投放流動性累計達1.7萬億元。2月10日,央行又開展9000億元逆回購操作。
“當前正處于疫情防控關鍵時期,央行繼續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力度,確保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繼續釋放逆周期調節力度的信號,穩定市場預期!睖乇蛘f。
考慮到企業實際困難,2月7日,央行、財政部等五部門發布通知,對部分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實施名單制管理。央行向相關全國性銀行和疫情防控重點地區地方法人銀行發放專項再貸款,支持其向名單內企業提供優惠貸款。央行消息顯示,2月份,央行按周向銀行發放專項再貸款。2月7日,9家全國性銀行和10個重點省市的地方法人銀行已向央行申請首批專項再貸款,央行于2月10日發放首批專項再貸款。
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日前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金融系統為應對疫情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得到了金融市場和社會各個方面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及國際金融界的高度評價,普遍認為疫情影響是暫時的、有限的,中國經濟將繼續展現極強的韌性,中國政府擁有充足的政策空間穩定經濟增長。
逆周期調節持續加碼
中小企業的經營狀況也值得關注。郵儲銀行研究員婁飛鵬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大型企業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強,而小微企業尤其是個體戶等抗風險能力較弱,面臨較大經營壓力。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加強逆周期調節信號不斷釋放。在當前疫情背景下,保持經濟增長更具重要性。潘功勝表示,在貨幣政策方面,下一步,一是要加大逆周期調節的強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為實體經濟提供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二是要進一步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完善市場報價利率傳導機制,提高貨幣政策的傳導效率,降低社會融資成本。三是要繼續發揮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作用,加大對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
唐建偉認為,財政政策應針對疫情影響加大定向支持力度,提供減稅優惠和財政補貼,重點支持受疫情沖擊的消費、服務及生產型行業,盡快促進消費擴張和生產恢復。同時,對疫情影響較大的中小微企業、城市個體工商戶、農民工等微觀主體,建議通過定向減稅、發放補貼等方式進行救助支持。